腸癌篩查方法的選擇


葉維傑醫生
外科專科醫生

衛生署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推行了兩年,首兩階段接受檢查人士中,確診大腸癌率達6.5%,較署方預期高出一倍,不少人都問:這是否意味著本港有很多隱藏的大腸癌個案呢?

首先要知道,本港過往並沒有篩查計劃,因此當初預期的數字只是一個估計;其次,由於計劃的首兩階段都是以大腸癌發病率較高的年齡層為對象,結果得出確診人數比預期高也可以理解。

但另一方面,不論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的結果如何,由於過往本港沒有篩查計劃,隱藏了很多大腸癌個案是必然的事。若一直不做篩查,這些隱藏個案很可能直到腸癌症狀出現時才會被發現,但這類個案多屬較後期數了。

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所採用的方法是檢測大便隱血,用的是糞便免疫化學試驗,簡單而有效。這種方法雖然已有高敏感度和特異性,但仍有一定機會出現「假陽性」或「假陰性」。若大便隱血檢測結果為陽性,需進一步接受腸鏡檢查確定;若結果是陰性,為防是「假陰性」,以後應每年都再做一次大便隱血檢查。

參考近年美國和其他先進國家的大腸癌篩查指引,即任何人若沒有大腸癌的症狀或高風險因素(如潰瘍性結腸炎、強家族發病史),應考慮在50歲(最近美國有些指引甚至建議45歲)接受第一次腸鏡篩查。事實上,腸鏡是現時最準確的大腸癌檢查方法,現時的指引是若第一次篩查沒發現息肉或腫瘤,可以相隔10年再做第二次,而不需要像大便隱血檢查般每年覆檢。

在腸鏡篩查時,萬一發現息肉或腫瘤,醫生又會如何處理呢?

其實在大部分個案中,若發現息肉都會即時以腸鏡把息肉切除,令它沒有機會變成腫瘤。此外也會把切出的息肉進行化驗,看看是什麼類型,例如管狀腺瘤,變成癌症的風險較低;但若是絨毛狀腺瘤,則有較高機會變成癌症。所以若化驗結果是後者而且數量較多,醫生可能會建議病人相隔短一些時間便需做第二次腸鏡覆查。

若在腸鏡篩查時發現的不是息肉,而是體積較大的腫瘤,不能即時切除,醫生會取出部分組織進行活組織檢查,一旦證實是癌症便需進一步做其他檢查,並為病人制訂最合適的治療方案。

腸鏡篩查適合大部分人士,但不適合小部分的禁忌症,包括:經醫生判斷認為篩查的風險比病人的得益為高;懷疑病人有腸穿孔的情況;病人患有急性結腸憇室炎,或患有嚴重/活躍的結腸炎,都會暫緩進行腸鏡篩查,可能待發炎緩解後再處理。

最後,病人接受腸鏡檢查之前有些事是需要注意的:

1. 若正服食薄血藥或抗血小板藥,可能有需要暫時停藥,負責腸鏡檢查的醫生會向處方薄血藥的醫生了解及商議。

2. 檢查前最少一天,病人不可進食含有高纖維的食物,須進食「低渣餐」,而在檢查前一天更需要進行洗腸步驟。以上步驟目的都是盡量令大腸內完全乾淨,令腸鏡檢查可以更準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