腸癌治療與生活習慣


張明智醫生
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

根據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截至2015年的數字,在2015年共有五千多宗大腸癌新症。而回看2011年,該年大腸癌超越肺癌成為本港頭號癌症,而該年的新症數字是四千五百多宗,因此大腸癌數字上升是不爭的事實。

至於新症數字上升的原因,一來是由於近年市民接受大腸癌篩查比過往普遍,被發現的個案多了;二來是由於飲食和生活習慣等影響,而令大腸癌個案確實有所增加。

在飲食習慣來說,西化的飲食被認為是和大腸癌相關的主要因素之一。有人問,香港人飲食習慣西化已數十年,為什麼腸癌最近幾年才大幅增加?其實,本港大腸癌發病年齡的中位數仍維持在68歲,也就是說,這是一個可能需要很多年才發展而成的病,快餐文化的影響不能忽視。此外,已有很多研究顯示多肉少菜的飲食習慣會增加大腸癌風險。

當確診了一宗大腸癌,醫生首先會根據期數來制訂治療方案。若確診為一至三期,治療以手術為主,基本上有一定的根治機會。但第三期會有較高機會有一些未能檢查出來的擴散,形成手術後復發的機會較高,因此在手術後大多需要輔助化療,以提升根治的機會。

至於第四期,即已出現擴散,大部分個案都不會做手術,而以化療藥及標靶藥為主要治療。

標靶藥的原理,並非像化療藥般直接殺滅癌細胞,相對地是以較「聰明」的方法,針對腫瘤賴以生存的源頭進行控制。以其中一類標靶藥「表皮因子受體增長抑制劑」為例,原理是讓藥力去到腫瘤位置,然後抑制腫瘤細胞的增長,但使用前需要先檢查基因All-RAS有否改變異,若有的話就不適合使用。

另一類標靶藥「抗血管增生標靶藥」,則大部分第四期大腸癌病人均可使用,原理是針對供血給腫瘤的血管進行控制,阻截血管向癌細胞供應養分,同時可開通其他血管,讓化療的藥力可以更有效地到達腫瘤。「抗血管增生標靶藥」近年已發展出第二代,研究證實當使用第一代一段時間後療效逐漸消失,改用第二代加上化療可重新產生療效,讓病人延長壽命。加上它的副作用不多,病人一般可享有滿意的生活質素。

除了醫生用藥,病人本身也要注意,化療期間身體會較為虛弱,因此必須攝取足夠營養。坊間有林林總總的理論,例如化療期間不可吃糖分、不可吃澱粉質食物,但基本上我們醫生並不主張癌症病人戒口,而是必須保持均衡的飲食。不少病人在治療期間都會覺得口淡,若再加上飲食極度清淡的話,根本難以提升食慾,所以我們會鼓勵病人可偶爾獎勵自己一餐,吃得豐富一點,尤其是新鮮的蔬菜和肉類。

不過,煙、酒在大腸癌的形成中所擔當的角色絕對不能忽視,所以一旦確診腸癌,最好盡快戒煙戒酒,不要再碰了。